查看原文
其他

这种“微创房颤迷宫手术”竟有这么厉害,你造吗?

点击上方“仁医视窗”可以订阅哦


外科房颤微创迷宫手术一举两得往下看你就知道了
案例他“脑中风”后庆幸房颤得到根治
63岁的曹大伯四年前出现阵发性心慌不适,心电图检查显示有阵发性房,医生建议他加紧治疗,但曹大伯认为自己除了偶尔有点心慌外并无其他不适,故没有加以重视。
今年3月中旬,曹大伯突然出现左侧半边肢体不能动弹,家人赶紧将他送往医院,经检查发现其右侧额颞顶叶皮层下脑梗死,心电图提示房颤,经过抗凝、脱水、康复等一系列治疗后,曹大伯的病情趋于稳定、好转,右侧肢体肌力有所改善,仅遗留轻度肢体功能障碍。
经过这一次脑中风的打击,尽管房颤的症状不明显,曹大伯仍下决心把房颤彻底治疗好。经过多方打听,他慕名来到江苏省人民医院的房颤治疗中心求治,希望通过手术根治可能随时导致中风的房颤疾患。针对曹大伯这样有脑栓塞病史的房颤患者,房颤治疗中心推荐其接受胸腔镜微创射频消融及左心耳切除术。
邵永丰主任手术团队为患者选择的外科“微创房颤迷宫手术”,这一手术也被称为微创房颤迷宫手术(Mini—Maze)。仅在患者两侧胸壁各打了三个钥匙孔大小的“小洞”,就能通过胸腔镜一次性成功地为患者进行了射频消融及左心耳切除术。术后曹大伯房颤现象立即消失,恢复了正常的窦性心律,6天后便顺利出院回家,一家人庆幸曹大伯的房颤得到根治,消除了脑中风的后患。
原来房颤是“脑中风”的罪魁祸首
在4月16日南京召开的“心房纤颤的外科治疗国际论坛”上,仁医君了解到,根据流行病调查研究,像曹大伯这样的房颤患者,全国有近1000万,他们随时都有脑中风的危险。
据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邵永丰主任介绍,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在各个年龄段都会发生,但随着年龄增长,发生率明显上升, 60岁以上的发病率为1%,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预计在未来40年,患病率将增加5倍以上
心房纤颤的外科治疗国际论坛在宁召开,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邵永丰教授主持会议
美国加州洛杉矶Cedars-Sinai医疗中心胸外科教授、综合房颤理疗项目联席主席Ali Khoynezhad教授在进行专题报告
安贞医院心外科科副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心胸血管外科系常务副主任、孟旭教授在进行专题报告
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博分会侯任主任委员陈明龙教授会议发言
所谓房颤,就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正常的心脏跳动是有规律的,当心脏电生理出现异常,心脏跳动没了规律,心房就会出现异常颤动。房颤时患者多有头重脚轻、眩晕、明显心慌、气急和无力等症状,生活质量因之而下降。
房颤会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也就意味着,人体脑部及其他器官得不到足够的血液供应,最终多数房颤患者会出现心功能不全,导致死亡率显著增加。而血栓栓塞则是房颤的严重并发症,房颤时,心房因无法有效地收缩,导致心脏内部的血液不能有效、完全地排空,滞留的血液就会逐渐凝结成血栓。
血栓栓塞具有高致死率、致残率以及复发率的特点,尤其是脑栓塞,即人们常说的脑中风,其发生风险比非房颤患者高出6倍,病死率高达24%,且存活者多遗留肢体残疾,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给患者及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即便血栓没有堵住脑血管,也可能堵塞全身其他部位血管,例如脾脏动脉、肾脏动脉或肠系膜动脉等,引起局部梗死缺血,严重时同样危及生命。
探明左心耳是血栓的“犯罪窝点”
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和研究发现,左心耳以其独特的结构成为房颤患者血栓形成的主要部位,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左房血栓90%以上存在于左心耳
人的心脏里有四个腔,分别是左右心室和左右心房。其中,左心房位于心脏的左心上部,而在左心房的一角,有一个向右前侧突出的小小囊袋,在医学上叫做“左心耳”。
左心耳作为心脏原本就有的一个组织结构,是胚胎时期原始左心房的残余,左心耳虽然占位并不大, 但因其“蜂窝状”的结构,使它成为一个“犯罪窝点”
如果你是一个房颤患者,左心耳分分钟都可能给你添乱,一旦它给你找麻烦,基本上是“中风”这种大乱子。
原来,房颤患者由于心脏电生理的异常,会导致心房出现异常颤动,无法有效地收缩,结果内部的血液就不能有效、完全地排空;而左心耳因其特殊的蜂窝状结构,导致血液更容易在其中停滞、淤积。
流水不腐,血液也是一样,一旦停滞,血液就会逐渐凝结成血栓。这些血栓在左心耳内部形成后,却不会安居下来,它们随时可能脱落并随血液窜到其他部位,从而可能堵塞血管,造成一系列严重后果!
这其中,最常见的就是中风,也就是脑卒中。有研究显示,约75%的心源性栓子会栓塞于脑部,导致脑卒中。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远高于常人,左心耳就在其中担任了一个“重要角色”。
微创迷宫手术一次性解决两大根本问题
2011年,江苏省人民医院即成立了房颤联合治疗中心,整合了心内、心外科两支团队的力量,优势互补,开展房颤的微创迷宫手术,房颤的总体治疗效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他们开展的微创迷宫手术是在双侧胸腔镜下进行手术,每一侧仅有三个微小切口,分别为0.5cm0.5cm1cm
手术分四个关键步骤,首先是双侧肺静脉隔离,再运用“BOX方法”进行双侧上肺静脉及下静脉射频消融连线,之后进行“马歇尔(Marshall)”韧带切断及心外膜神经节消融,最后进行左心耳切除。
可以说,一次外科手术,同时解决房颤和左心耳切除两大主要问题。
手术后,患者的房颤就能够转为正常的窦性心律,心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左心耳的切除使脑中风发生率下降了90%,这样的治疗效果是外科手术治疗的一大优势。
自2011年5月至2016年3月底,心脏大血管外科共完成胸腔镜孤立性房颤外科治疗100余例,合并脑梗的房颤患者手术85例。无一例重大手术并发症和死亡。其中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窦性转复率分别为90%和70%—80%,病人手术后没有再次发生脑中风。
为了普及“房颤微创迷宫手术”这一新技术,更好地造福患者,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联合心血管内科于4月15-16日在南京举办“心房纤颤的外科治疗国际论坛”。
会议邀请多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美国洛杉矶雪松-西奈医疗中心Ali Khoynezhad教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张银花教授,北京安贞医院孟旭教授,沈阳军区总医院王辉山教授,上海新华医院梅举教授,北京阜外医院郑哲教授等人前来参加盛会并进行授课、手术演示。
本次会议以“心房纤颤的外科治疗”为主题,以“规范、专业、科学、创新”为宗旨,和前来参会的100余名业内同仁一起,共同探讨房颤外科治疗的新进展、新方法,打造房颤疾病规范化治疗的饕餮盛宴,为更多的房颤患者带来福音。
会议现场
Ali Khoynezhad教授就房颤外科治疗的国际发展现状回答记者提问
孟旭教授就中国房颤外科治疗的大众认知、房颤内外科专业结合现状以及房颤治疗医保费用报销等问题向与会记者们进行了介绍
邵永丰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
《科技日报》记者李颖在提问
责任编辑/周宁人供稿/成运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